close

父親節那個禮拜天,在溪湖跟爺爺奶奶泡茶聊天,

 

不知為何聊到歷史的話題,於是我姊就問爺爺奶奶,

 

當時躲空襲的飛機,是哪一國的?  阿公馬上就說,

 

是「俄羅番(台)」。當時是日治時代,所以他們當時確實是戰敗國,

 

但是對老人家來說,她們是「降(音匠)服(台)」而非「投降」,

 

  我們兩代間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差距,對我們來說,

 

我們學到的歷史,是國中在課堂上老師播了劉若英主演的《南京1937》,

 

日本人是如何的殘暴可惡,對日抗戰成功後,台灣全島人歡欣鼓舞,

 

日夜期待回到祖國的懷抱;而對我的爺爺奶奶來說,他們的童年記憶中,

 

時常要躲的空襲,來自美國及俄羅斯,他們的老師及他們日常講的話都是日語,

 

當時日本戰敗後,一夕間,原本居住在附近的日本人全部離開。

 

  歷史可以有不同的史觀,也會有不同的解讀,但是對台灣而言,

 

歷史的定位是多麼的搖擺不定,我們是戰敗國,抑是戰勝國,

 

竟然在一個家庭的小客廳中便難以釐清了,更何況是在每一個世代間,該如何解讀? 

 

  或許,我們應該重視的不是如何解讀,而是事實為何?

 

  或許,我們都應該,回家去好好的問問自己的長輩們,

 

他們記憶中的歷史,和我們在教科書上所學到的,究竟有何不同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